正在热搜中

能源汽车生物医药新材料上海市北京市广东省浙江省天津市重庆市湖南省基金公路免费浦东区青浦区西城区广州市长沙市宝山区徐汇区南汇区奉贤区朝阳区深圳市珠海市佛山市湛江市茂名市惠州市中山市杭州市嘉兴市绍兴市四川省成都市自贡市福建省贵州省武汉市厦门市荆门市安徽省合肥市江西省河南省驻马店市辽宁省河北省唐山市吉林省山东省济南市青岛市甘肃省黑龙江省园区服务江苏省苏州市无锡市常州市南通市2017年芯片人工智能汽车电池区块链新能源新能源信息技术旅游养老挂牌企业创业板企业类型山西省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包头市乌海市赤峰市通辽市鄂尔多斯市呼伦贝尔市巴彦淖尔市乌兰察布市兴安盟锡林郭勒盟阿拉善盟大兴安岭地区徐州市连云港市淮安市平顶山市三门峡市岳阳市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云南省甘孜藏族自治州昆明市曲靖市玉溪市保山市昭通市丽江市普洱市临沧市楚雄彝族自治州 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大理白族自治州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怒江傈僳族自治州迪庆藏族自治州西藏拉萨市日喀则市昌都市林芝市山南市那曲地区阿里地区青海省西宁市海东市 海北藏族自治州黄南藏族自治州海南藏族自治州果洛藏族自治州玉树藏族自治州 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宁夏银川市石嘴山市吴忠市固原市中卫市新疆乌鲁木齐市克拉玛依市吐鲁番市哈密市昌吉回族自治州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阿克苏地区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尔克孜自治州 喀什地区和田地区伊犁哈萨克自治州塔城地区 阿勒泰地区广西海南省
021-64185363

行业报告及论坛

2018年中国机器人产业分析报告

发布时间:2018-06-20

2017年,中国机器人整体规模超1200亿元人民 币,同比增长25.4%,增速保持全球第一,工业 机器人密度有望首超全球平均水平;国内机器人 产业链日趋完善,核心零部件的国产化步伐加 快;服务机器人市场成长动能显著,已有厂商实 现正向盈利;特种机器人处于萌芽阶段,仿生技 术成为研发重点;地方政府产业化扶持政策四面 开花,社会资本市场高度活跃,龙头企业并购下 游优质资产,新企业和跨界进入者层出不穷;机 器人概念板块上市公司营收和利润率大幅改善。

当前,国内机器人产业尚未彻底扭转核心零部件 依赖进口的局面,国产本体厂商生产成本不具优 势,大多依靠系统集成盈利,市场空间受行业限 制,盈利模式难以实现指数型增长;B端服务市 场尚未明确应用方向,产品价格高、信息安全威 胁增加购买疑虑;特种机器人企业面临资金、技 术双重生存压力;技术成果转化率较低,资源利 用有效性不足;国家机器人标准体系逐步完善, 仍不能满足市场快速发展和个性化产品需求,且 配套检测认证制度滞后,产品质量良莠不齐,用 户对国产机器人信心受损。

机器人经济性进一步提升,性价比依然是赢得 市场的关键;国产谐波减速器、机器人控制 器,将随国产本体应用增多逐步具备市场优 势;汽车及零部件行业仍将是机器人最大应用 市场,国产本体有望在工业机器人教育领域打 开局面;协作机器人在资本助力下有望实现 “弯道超车”;各地机器人产业扶持基金及项 目逐步落地,产学研+金融服务平台模式逐步完 善,科技成果转化驱动力增强。

01、机器人产业环境分析

1.1 政策环境

宏观把控趋严,引导产业理性发展

2017年国家延续机器人产业引导路线,注重产业整体水平提升。从宏观来看,制定更加严格的行业规范,促使机器人产业理性发展,从机器人产品推荐检测认证、企业资质、质量要求等方面提高产业门槛;

从发展方向来看,国家大力推进智能工业、服务、特种机器人产业发展,成立专项牵引基础前沿技术,重点培育龙头企业,带动产业整体质量提升。

2017年我国机器人产业国家相关政策

2017年我国机器人产业国家相关政策

地方聚焦优势产业,重视应用补贴

在国家政策对机器人发展大力助推的背景下,各省市纷纷发布相关机器人扶持、引导政策:地方政府聚焦自身优势产业,明确重点产业发展方向及产业规模,重点培育机器人产业集群,如河北省加快建设唐山特种机器人基地,河南省关注自动化物流设备;同时,偏重机器人应用补贴,如安徽等地依据不同标准向机器人购置企业进行财政补贴。

2017年我国机器人产业地方相关引导政策

2017年我国机器人产业地方相关引导政策

1.2 经济环境

国内制造业环境稳步向好发展

2017年,国内制造业稳步向好发展,PMI年均值为51.6%,高于去年1.3个百分点,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6.6%,高技术产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3.4%,我国制造业结构性变化快速推进;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和机器人概念板块上市公司营收和利润率大幅改善;中国作为全球最大且发展最快的机器人市场,产业投资环境较好,国际巨头及国产企业纷纷在华增资扩能,如安川电机将江苏工厂产能扩大2.5倍;地方政府设立专项扶持基金,助力机器人产业加速发展。

2017年地方机器人相关产业基金

2017年地方机器人相关产业基金

1.3 社会环境

老龄化加速,劳动成本持续上升

国内老龄化速度加快,适龄劳动人口逐年减少;劳动成本上升,企业面临招工难、招工贵的难题;80、90后日益成为社会主要劳动力,随着人口教育水平的提高和社会观念的转变,期望对传统“脏、累、差” 的工作环境进行转型。

1.4 技术环境

人工智能等核心技术取得一定突破

随着人工智能、物联网(IoT)、大数据等技术快速发展,机器人产业迎来新一轮融合创新发展浪潮。在市场需求的牵引下,国内机器视觉、多传感器融合、自主导航、交互软件等技术及应用快速发展,机器人的智能化水

平(交互、感知、运动控制能力)得到提高,如GEEK+物流机器人采用视觉组合导航,实现毫米级定位;珞石机器人采用Titanite控制系统代替力矩传感器,完成碰撞检测功能。同时,国内市场加快核心技术的自主研发,在核心零部件上实现了一定的技术突破,如固高科技推出拿云(Marvie)六轴/四轴驱控一体机,实现运动控制器、机器人控制系统和六轴伺服驱动一体,解决机器人系统冗余问题,加速国产品牌发展。

02、机器人产业发展现状及特征分析

2.1 产业链全景图

机器人产业上游

减速机

伺服

控制器

工业机器人

服务机器人

特种机器人

机器人产业下游

2.2 市场规模

国内机器人整体市场规模进一步扩大,发展增速高于全球平均水平2017年,中国机器人整体市场进一步扩大,机器人本体与系统集成规模超1200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25.4%。

据IFR统计数据,中国机器人市场规模在2012~2017年的平均增长率达到31.1%,而同期全球机器人市场的平均增长率为17%,综合国内制造业高速增长趋势,智匠网预计,未来3年我国机器人整体市场规模增速仍将高于全球平均水平。

工业机器人市场占比最大,服务机器人发展增速最高2017年我国工业、服务和特种机器人市场规模分别约为266亿、122亿和47亿人民币;从细分市场规模来看,受国内经济发展与制造业转型的影响,市场对工业机器人的需求仍将继续放量,预计在2020年前,工业机器人将继续占据中国机器人市场最大份额;从增长趋势来看,服务机器人市场规模增速将高于工业、特种机器人。

2.3 产业发展现状——工业机器人

工业机器人产销量增幅超60%,国产品牌销量占比稳步增长

2017年,国内工业机器人累计生产超过13万套,累计增长68.1%;工业机器人销量14.6万台,同比增长67.7%;国产机器人销量占比约36%,继续保持增长态势。

据智匠网数据库统计,2017年国内工业机器人销量超1000台的企业共26家,其中,国产厂商11家,销量1.85万台,同比增长73.2%;外资厂商15家,销量10.8万台,同比增长67%;国产品牌增速略高于外资品牌。

机器人密度有望首超全球平均水平,但仍有较大增长空间

机器人密度是衡量国家制造业自动化发展程度的标准之一,据IFR数据,2016年中国工业机器人使用密度为68台/万人,排名全球23名,低于全球平均水平74台/万人,与韩国等发达国家相比仍有较大增长空间。

智匠网数据表明,随着国内制造业应用需求的高速增长,2017年中国机器人密度达88台/万人,将首次超过全球平均水平;同时,工业机器人使用主要集中在珠三角、长三角地区,地域分布特性显著。

发明专利占主体,控制系统成为专利申请人关注重点

截至2017年7月,中国涉及工业机器人领域的专利/申请累计已达95247件。

从专利类型来看,发明申请专利占总申请量的50%,实用新型、外观设计专利分别为47.8%、2.2%;

从专利内容来看,在申请人top10中,控制系统超过驱动机构、机械本体、感知系统,成为布局重点;

从专利申请人来看,企业为专利布局主力军,占比达65%;

从专利申请国别来看,国外来华专利6638件,占比国内专利总量的7%,其中,日本、美国占比来华专利的46%、16%,可见日、美企业十分重视中国市场专利布局。

核心零部件国产化加速,国产厂商驶入发展“快车道”

当前,机器人三大核心零部件依然是制约国产机器人发展的最大瓶颈,实现核心零部件的国产化替代是中国机器人产业发展的关键所在。2017年,在政策引导、市场需求等因素的带动下,国内本土品牌日益崛起,逐步推进核心零部件国产化。

减速器

2017年,全球减速机市场缺货,国际巨头纳博特斯克的供货周期已由2~3个月延长至6个月以上,为国产减速机赢来一定的发展机遇。在此背景下,国产减速机企业快速发展,取得较好业绩成绩。国内市场主要减速机厂商销量大增,如苏州绿的、南通振康等企业的出货量均实现100%以上增长,其

中,苏州绿的在国内机器人谐波减速器市场的渗透率超过80%;国产减速机企业纷纷增资扩产,以抢占更多市场份额,如秦川机床建成年产量可达6万件的减速机数字化车间,双环传动完成14个型号的减速机定型定标。

伺服电机

2017年,国内伺服电机市场规模进一步扩大,国产伺服产品技术及自主配套能力有所提升,中小功率伺服电机的国产化步伐加快,汇川技术、埃斯顿等企业表现较为突出。

控制器

国产控制器所采用的硬件平台和国外产品差距不大,差距主要在软件中的核心算法与二次开发,主流厂商的控制系统一般为自主开发。目前,国内控制器市场尚未形成明显竞争格局,国产厂商随着技术的发展,市场份额不断扩大,如以控制器为主营方向的成都卡诺普,立足中端市场,在国产控制器市场中占有率达45%;同时,国内本体企业积极布局控制器领域,如埃斯顿收购世界运动控制器前十大品牌供应商之一T R I O M O T I O N , 埃夫特收购意大利运动控制生产商ROBOX。

国产本体企业盈利难,系统集成业务成为主要盈利点

目前,国产本体受技术及核心零部件采购成本等原因,在国内机器人市场竞争中未占据主导地位,由于核心零部件采自国外,大幅增加制造成本,导致70%以上国内本体业务处于亏损状态。

随着外资、合资品牌工业机器人逐渐降价,绝大部分本土机器人企业盈利主要依靠系统集成业务而非本体销售;与上游核心零部件、中游本体相比,下游系统集成的技术壁垒最低,且具备本土化服务竞争优势,国内企业纷纷涌入下游系统集成领域。据统计,工业机器人产业链中,有近70%的企

业都为系统集成商,竞争最为激烈;同时,绝大部分系统集成企业以中小规模为主,整体市场竞争格局较为分散。

国产协作机器人热潮涌现,各大厂商争夺市场主动权

经历了3年的市场培育期,2017年,国产协作机器人市场迎来发展的春天,国内较早进入该领域的新松、哈工大机器人集团、遨博、珞石、大族等各大机器人企业纷纷加码协作机器人的研发投资,并推出新品,以节卡、艾利特、扬天科技等为代表的创业公司也竞相入场,并获得千万以上VC融资。

下游应用领域结构调整,装配机器人增长最为明显

据2016、2017年工业机器人销量数据显示,汽车行业仍为工业机器人最主要的应用行业,3C行业应用实现最大增长,占比市场份额27.65%;同时,搬运、焊接、装配仍为工业机器人前三大应用领域,其中装配应用增长最为明显。

国内市场成长动能显著,巨头进场速度加快

目前,全球服务机器人产业都处于新兴发展阶段,国内虽起步较晚,但在技术、产业化水平上与国外公司差距较小,甚至部分核心技术和产品市场化已领先于全球,具备先发优势;同时,在国内人口老龄化加速、家庭清洁、娱乐需求多样化等刚性因素驱动下,我国服务机器人市场成长动能显著。

近年来,跨界巨头纷纷进入服务机器人市场,以赢得市场先机,如阿里巴巴、百度、腾讯等互联网企业凭借强大技术背景,通过提供人工智能技术及相关投资服务切入服务机器人领域;海尔、美的等家电企业凭借传统业务经验,布局扫地机器人产品;哈工大、北航、天津大学等高校研究机构通过与企业合作,推进手术机器人产业化。

家用服务为主要应用领域,教育、陪伴及公共服务机器人快速落地, 医疗机器人发展潜力较大

从应用市场占比来看,家用服务是国内服务机器人的主要细分市场,国内扫地机器人龙头企业科沃斯在2017年营收45.51亿元,净利润3.76亿元。

从发展潜力来看,通过与全球服务机器人细分市场占比对标,发现国内医疗机器人发展潜力较大,本土企业也正在加速布局中,如傅利叶重点推出Fourier X1下肢外骨骼康复机器人;安翰医疗胶囊胃镜2017年销量预计100万颗,年内先后获数千万美元和1亿美元融资。

市场处于加速探索期,深入场景应用,已有厂商实现正向盈利2017年,服务机器人仍处于市场探索阶段, C端产品率先实现产业化,已实现规模量产,如扫地、教育、娱乐机器人,其中科沃斯、优必选已成为细分领域龙头企业,教育机器人方面,未来伙伴、Makeblock、Roobo等都增长迅速。

B端市场仍处于各应用场景试水阶段,初步找准部分落地场景,如云迹机器人服务于各大酒店,旗翰科技将机器人应用于金融等场景,优必选联合居然之家打造智能新零售线下场景,哈工大机器人集团针对税务机关进行定向应用;医疗服务机器人开始向各领域渗透,“妙手”微创手术机器人等产品临床试验成功。

同时,2017年,拥有核心技术及细分市场沉淀的服务机器人企业已开始由亏损转为正向盈利,如康力优蓝率先实现大优商用机器人量产,满足服务领域的商务接待等需求,在2017年净利润过千万元,首年实现大幅盈利。

服务机器人企业数量年增速放缓,产业泡沫被挤压

2017年国内新增服务机器人企业238家,同比增长25.93%,2015年国内服务机器人企业数量增速达到峰值129.58%,此后总体增速处于下行阶段,企业数量增速放缓;同时部分企业由于缺乏资本或核心技术的支撑,而退出服务机器人市场。

目前,国内服务机器人相关企业逐步细化市场与客户需求,立足自身定位,探索新的商业发展模式,如木木机器人针对医院复杂物流配送场景痛点,自主研发医院物流配送机器人;归墟电子的主打产品张小盒儿童教育陪伴机器人走向线下,与苏宁优趣达成战略合作,客户可到店体验。

物流机器人成为风口

随着电子商务快速发展与物流自动化水平不足的矛盾激化,2017年,物流机器人销量持续增长,达1.29万台,同比增长103%;京东、阿里、苏宁等电商巨头加快推进物流机器人的常态化运营,申通、圆通等物流巨头加大无人仓布局;快仓、斯坦德机器人、爱啃萝卜机器人、艾吉威等创业公司获得资本青睐,已公开融资规模近10亿元。

服务机器人专利数量高速增长,医疗、清洁娱乐机器人成为热点布局方向

从专利申请数量来看,服务机器人专利数量实现高速增长,近5年CAGR 62.61%。

截至2017年7月,国内服务机器人专利数量累计达到24094件,其中发明、实用新型和外观专利分别占54%、39%和7%,中国本土申请人占比95%。

从专利布局看,医疗机器人相关技术创新最为活跃,其次为清洁、娱乐机器人。

从专利申请人来看,企业为申请主体,占比52%,但高校与个人总体专利数量也不可小觑,其商业价值的挖掘待服务机器人产业的重点关注。

特种机器人市场处于萌芽阶段,产品应用垂直度高

特种机器人可代替人在危险环境下作业,由于应用场景的特殊性及复杂性,具有资金及技术门槛高、研发周期长等特点。目前,国内特种机器人市场保持稳定增长,产品类型不断丰富,且已具备一定的自主智能水平,但从整体发展水平来看,仍处于萌芽阶段。

特种机器人智能化水平要求及产品单价高,应用领域垂直、单一,企业需对客户需求及相关技术有较深的行业理解,如中信重工依托消防机器人打造特种机器人生产基地,哈工大机器人集团打造智能模块化消防机器人,合时智能自主研发排爆机器人;同时,国内特种机器人企业规模普遍偏小,可实现量产企业凤毛麟角,更加使得产品价格难降低。

国家政策及重点项目助推研发和产业化

我国特种机器人研发起步较晚,在核心产品及技术的研究、高可靠性关键零部件的批量生产及应用上,与美日英法等国存在较大差距。由于产品的特殊性,政府持续关注特种机器人的研发与应用,在《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国务院关于加快振兴装备制造业的若干意见》、《中国制造2025》和《中国机器人产业“十三五”发展规划》等政策中将其提升到战略发展层面。

除政策外,特种机器人仍有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防科工委预研、高校技术重点实验室、国家级研发中心等重点项目的背景支撑;此外,各地政府也关注特种机器人的产业化进程,积极推进项目落地,如2017年,中信重工先后在江西、内蒙等地建设特种机器人生产基地。

应用范围拓宽,应急救援机器人发展潜力较大

当前,国内特种机器人市场保持增长,从应用领域来看,已从矿难、火灾等领域,拓展至反恐排爆、极限环境作业、空中及水下巡检。

从关键技术来看,部分核心技术取得突破,如高精度定位导航与避障等。

从发展方向来看,智能性与环境适应性仍为产品突破重点,以保证在军事、消防、巡检等复杂的应用场景中,更好的代替人类工作;从细分市场来看,通过与全球特种机器人细分市场占比对标,发现应急救援机器人市场发展潜力较大。

仿生技术成为研发重点

2017年,国内特种机器人发展迅速,机器人功能得到进一步细化,尤其在操作的灵巧度、人机的交互性、复杂环境下的运动控制等方面,从产品研发的角度来看,仿生技术仍为特种机器人的发展方向,如中国船舶重工集团710研究所成功研制“水下永动机器人” Argo,成为国内是国内首个深海型海洋温差自供能漂流浮标样机。

北京钢铁侠科技的第2代双足仿人机器人组装成功,可用于太空探索等领域;杭州宇树科技发布的四足机器人莱卡狗(Laikago)可适应崎岖地形,具有较好稳定性,逐步探索商业应用。

2.4 投融资活跃度

产业投资以创投项目为主,服务机器人成为投资热点

据公开数据整理,2017年,国内机器人相关项目投资热度高,项目数量约80个,总金额近60亿元;其中,项目投资阶段以VC为主,服务机器人成为投资热点,占比69%;物流机器人、教育机器人、医疗机器人成为资本关注重点;单项融资规模以千万级为主。

大型投资并购频发,本体企业最活跃

2017年,机器人相关业务企业对外披露发起43起投资并购项目,其中近75%发生在国内,其余多在自动化水平较高的欧美国家;从总体规模上来看,整体投资近170亿人民币;从单项并购规模来看,过亿级规模占到55%;从并购企业来看,最为活跃的是机器人本体企业;从业务布局的角度来看,企业注重向下游系统集成做业务延伸,以深耕细分应用市场,打通中下游产业链环节。

03、上市公司经营状况分析

3.1 机器人企业营收、毛利润增长较快,产业竞争加剧

据不完全统计,全国累计有132家含“机器人”概念的上市公司,新三板挂牌中涉足机器人的公司已超过200家。本节通过建立监测样本池(主营业务为机器人的企业),对上市机器人企业进行产业环境分析。

从趋势图来看,机器人市场发展较好,虽2017年1季度发生整体下滑,但营业收入及毛利润均高于去年同期水平,其中,2017年全年营收同比增长38%,毛利润同比增长37%,原因在于国内对制造业自动化的需求持续增长;毛利额增速略低于营收增速,主要在于产业竞争的加剧,使毛利润水平整体

下降。

3.2 机器人企业毛利率降低,呈量升价减趋势

从近三年趋势图来看,2017年机器人企业毛利率呈下降趋势,原因在于产业竞争加剧,压低了产品价格及利润空间。

其中,2017年第2季度营收实现增长,但毛利率有所下降,除产业竞争加剧外,还在于竞争驱动产品降价,机器人产业呈现量升而价减的发展趋势,同时,随着上市企业业务规模的不断扩大,企业的规模成本、管理成本、研发成本等费用随之提升,进一步压低企业整体毛利率空间。

3.3 企业应收增加,存在一定经营风险

从趋势图来看,上市企业应收账款持续高于营业收入,原因在于产业快速扩张、竞争加剧,企业为提高竞争力,而采用赊销的方式,使得应收账款增加,如账款回收周期未减短,则为企业带来资金周转不畅、呆坏账等经营风险。

从经营数据来看,上市企业整体营业收入低于应收账款,说明企业长期处于赊销状态,资金回笼较慢;同时,2017年,营业收入同比增长38%,应收账款同比增长26.8%,说明企业资金回笼速度加快,业绩经营有所改善,企业所持项目持续增加。

3.4 应付账款稳定,存货增速明显

从趋势图来看,上市企业应付账款较为稳定,2016、2017年应付账款同比增长10%、29.1%,营业收入同比增长28%、38%,营业收入增速整体高于应付账款,说明机器人企业经营业务、盈利能力较为稳定。

2016年上市企业存货同比增长16%,2017年同比增长42.1%,上升趋势明显,主要原因在于企业为扩大市场占有率、企业经营范围而增加库存,但大量囤货将会为企业带来资产减值、资金运转不畅等风险。

04、产业问题分析

4.1 我国机器人尖端技术尚未实现全球领先

机器人是多学科、高科技交叉融合的产物,作为工业后发国,中国在产业基础上相对较弱。在机器人产业中,上游核心零部件直接影响机器人性能,且占本体成本70%以上,但目前我国核心零部件仍依赖进口。

同时,我国机器人尖端技术尚未实现全球领先,与国外成熟的工业机器人相比,依然有不小差距,高端市场显著缺失。

4.2 生产成本难降低,企业获利依赖政府补贴

由于关键零部件依赖进口,导致中国机器人企业处于被动状态,无法降低生产成本。相比之下,国外机器人厂商由于起步早,已建立良好的产业基础,很多厂商本身就是核心部件的提供商,如发那科是世界上最大的专业数控系统生产厂商,安川是全球最大的电机制造商之一,在成本上具有天然优势。

在缺乏高端技术和成本优势的情况下,国内部分厂商期望利用产品“性价比”打开市场,以组装和代加工为主,主要集中在中低端产品,从而导致盈利空间被挤压,此时,政府补贴成为企业获利的重要前提。

4.3 服务机器人关键技术待突破,B端市场尚未明确应用方向

目前,国内将服务机器人定位为满足人类生活质量提高的基础关键设备,部分人工智能技术实现国际领先水平,但从市场需求的角度出发,现有机器人产品尚不能满足用户智能化需求,人机交互、柔顺控制、功能仿生、智能感知等关键技术严重制约服务机器人发展。

4.4 产品价格高、功能安全与信息安全难保证导致服务机器人购买疑虑

国内可量产的服务机器人企业数量较少,由于难以规模化生产,产品成本难降低,而C端市场对产品价格十分敏感,高价格门槛使得服务机器人难以进入大众化消费时代。

据赛迪机器人检测认证中心数据,服务机器人的危险失效率是其他机器人的24倍,在功能设计和实现上未严格参照相关安全标准,会对人身安全产生一定威胁;同时,服务机器人普遍存在身份认证、隐私保护、通信传输等信息泄露风险,用户信息安全不可控,增加用户的购买疑虑。

4.5 特种机器人企业盈利难,面临资金与技术双重压力

特种机器人与工业机器人相比,仍为小众市场,整体产业规模虽处于平稳增长阶段,但市场销售、技术研发仍存在较大不确定性,因此,很少被产业资本所关注;

由于特种机器人的应用场景特殊性,主要用户为政府、消防、军队等相关行政、武警、军事机构,其产品采购与地方政策、财政预算、机构规划等因素直接挂钩,用户购买行为难培育,企业难以掌握市场主动权;

同时,特种机器人需要帮助人类完成高危、复杂任务,因此,产品技术门槛较高,尤其是在视觉、触觉、移动、决策、预判等功能方面,如果机器人智能化水平不足,将达不到代替人类的水平,更做不到“心灵手巧”,产品对用户将失去实用价值。

4.6 技术成果转化率低,资源利用不足

从专利申请人来看,国内科研单位、高校和个人的专利数量在工业机器人、服务机器人专利总量中分别占比33.6%、45%,数量较为可观,但由于缺乏技术转化平台,面临严重的成果转化率低的问题,大量学术资源、技术资源未被充分利用;

从专利运营情况来看,国内工业机器人的运营专利占比5.6%,服务机器人占比6%,总体运营占比不高,运营效率有待提升。

同时,国外的科研单位、高校注重以市场需求牵引技术研发,以而国内科学研究更加注重前沿、高端技术的创新,从而导致技术成果与生产应用、产业需求存在不匹配,经济价值无形流失。

4.7 行业标准缺失,产品良莠不齐

机器人产业的发展,必须具备与之相匹配的标准体系。目前,为引导机器人产业的健康发展,我国已发布和正在制定的机器人及相关国家标准100余项。

但国内机器人技术演进较快,应用场景变化较大,国家标准制定周期较长,通常需要2~3年,而现有标准以工业机器人为主,市场活跃的服务机器人及特定领域应用的特种机器人通常无法找到对应的标准作为质量评定依据,标准制定进程明显滞后于市场发展现状;国内已有的机器人标准以强制的安全认证为主,缺乏产品功能性认证,使得部分地方及企业标准执行不到位;同时,行业标准处罚力度不够,围标代价不高,直接导致国产机器人产品良莠不齐。

因此,国内标准体系的不完善,很难使机器人研发、生产、销售、集成、服务等形成有序和细化的产业链。

05、产业发展趋势分析

5.1 全球经济稳定复苏趋势未变,国内产业投资环境趋好,产业发展日趋规范

2018年全球和中国经济有望延续稳步复苏势头。目前,国内机器人产业仍处于高速发展阶段,未来3年将保持平均15%以上的市场增长率,产业投资环境和增长态势较好。

从近五年国内机器人政策发展方向可看出,政府还将继续致力于提高产业门槛、把控总体质量,未来有望从核心技术、产品认证检测、产业发展方向等角度入手,制定相应政策引导、规范产业良性发展。

目前,我国机器人标准以工业机器人为主,亟需进一步完善健全标准体系,补充服务机器人、特种机器人等相关配套标准;同时,我国采标率约为46.6%,总体水平低于国际标准,不利用国产品牌走出国门;同时,由中国单位牵头主导制定的国际ISO/IEC标准数量十分有限,还需提高国内机器人企业参与或主导标准制定的意识。

5.2 性价比将成为竞争关键,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成为重要发展方向

随着机器人产业的竞争加剧,机器人性能将逐步提升,但价格将持续呈现下行趋势,未来性价比将代替企业品牌、产品参数等指标成为机器人市场的竞争关键,其中,单体工业机器人有望突破5万元(2016年就业人员年平均工资5.7万元),大面积进入无人化工厂。

在产品发展方向上,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将成为机器人重点发展方向,人工智能、区块链、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技术的迅猛发展,将与机器人产业进一步深度融合,促进产业化、商业化的落地,为机器人产业的产品形态、生态系统、商业模式、发展路径等方面带来较大的影响作用。

5.3 控制器有望成为国产核心零部件下一突破口

随着机器人市场竞争的加剧,国产机器人的价格优势越来越小,且由于缺乏核心零部件技术,在成本、技术、应用上,都处于被动状态,因此,核心技术的突破成为国产机器人市场爆发的希望。

国产减速机发展较快,但与日企相比,存在整体技术水平差距,尤其是RV减速机;国产伺服实现稳步发展,但高精端伺服市场被国外品牌垄断,国产份额约10%,短期“逆袭”难度较高;国内外厂商在控制器的市场份额上较分散,且厂商一般都会采用自主研发的控制器来与机器人相匹配,受国产机器人市场份额的影响,国产控制器市场份额也较小,但随着国内产品技术的不断进步,已出现一批代表性企业形成一定的市场竞争力,可与外资品牌相抗衡。

目前,在机器人控制器方面,“驱控一体”已成为未来发展趋势,各大厂商都在积极投入研发,而国产品牌也正在通过不断资本布局、战略合作等方式把握此次发展机遇。控制器有望成为继谐波减速器之后,国产核心零部件的下一个突破口。

5.4 汽车行业仍将是工业机器人最大应用市场,工业机器人教育有望成为国产本体企业的爆发市场

受经济因素的驱动,“机器人换人”的趋势仍将继续保持,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机器人替代的是高级技术工人,而非低端劳动力,受汽车工业的整体高度自动化的影响,汽车行业有望继续成为工业机器人最大的应用市场。

在人才缺口下,高校的机器人教育开始补位,据教育部数据,2017年,国内250所高校新增“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专业,60所高校新增“机器人工程”专业,北大、清华、北航等数百家院校开设机器人类人才自主招生报名渠道。未来,工业机器人教育有望成为下一个机器人本体爆发市场,其中,国产品牌凭借高性价比将会异军突起。

此外,在国家政策的引导下,国内机器人企业还面临着部分新兴制造业兴起及传统制造业转型机遇,如新能源锂电、传统家电陶瓷、食品制药等行业的自动化需求,都有望培育起下一个深耕细分市场的龙头企业。

5.5 协作机器人有望助力国产机器人“弯道超车”

2017年国内协作机器人销量达4200台,市场规模约6.1亿元;未来3年在市场需求及资本助力下,协作机器人将保持70%以上增速发展,在2020年,国内协作机器人销量有望突破2万台,市场规模达到22亿元。

目前,国产协作机器人已实现三大核心零部件的国产化替代,未来,凭借产品价格更低、售后服务更完善、响应个性化需求更及时等优势,国产品牌有望在市场竞争中实现“弯道超车”。

5.6 服务机器人继续成为资本市场宠儿,教育、医疗机器人有望逐渐放量

当前,工业机器人的国内外市场竞争格局已趋于稳定,但服务机器人与国外处于同一水平,完全商业化成功的企业暂未出现;同时,面对服务机器人千亿级的市场空间,资本将继续持续涌入,其中,教育、医疗机器人有望逐渐放量。

5.7 企业明晰商业模式,推进产业化进程

国内服务机器人除扫地、娱乐机器人等C端产品产业化程度相对较高外,B端应用市场呈现“蜻蜓点水、浅尝辄止”的特点,由于是“产品引导市场”,企业在未找到用户需求前已开始投入资源、开展技术研发,并将产品推向市场。产品未能围绕场景价值设计,导致无法聚焦用户刚需,只得 “广撒网”到多场景应用,慢慢摸索市场需求。

未来,B端服务机器人企业将重点明晰商业模式,细化不同的应用场景,并依据自身发展战略,选择重点场景进行“定向孵化”,针对用户及应用场景需求,提供针对性解决方案,提高机器人用户使用体验,推进产品规模化应用。

5.8 产学研驱动力将进一步加强,科技成果转化平台模式将落地

国内机器人产业与工业发达国家在核心技术、高端智造等方面,仍存在较大差距,提高科研单位、高校的科技成果转化率有望进一步加强国内机器人产业技术力量,使部分技术、产品实现国际赶超。

我国需要整合研发研制等力量,关注各地机器人产业扶持基金及落地项目,以市场应用为导向,以产学研结合为驱动力,完善高校科研管理体制,建立科学高效的考核激励机制,打造科技成果转化平台,加大转化经费投入力度,以技术引导从根源上解决发展短板问题,促进国产机器人的整体

技术水平,扩大自主品牌产品的市场占有率。